大眾的錢包在2015年遭受了多重的打擊。特別是股民群體,已成為了一種悲情色彩的標簽。社交網絡上對于股市和股民的調侃就充滿著一種黑色幽默。在股市之外,互聯網金融理財也點燃了中國人的投資熱情,但同時,部分的問題平臺卻造成了投資人血本無歸的慘劇。但即使這樣,投資人對于新興的各類理財產品,卻依然充滿著興趣。
這給出我們一個問題,中國人為什么突然熱衷理財了?原因自然是錯綜復雜的,有些涉及到社會問題的因素難以言說,這里只從以下幾個方面簡單分析。
時代不同了 大家對于鈔票的態度不同了
過去,中國人是出了名的守財奴,美國人在脫口秀里調侃中國人比印度還摳門,印度人好歹還在打折時逛商場購物,中國人是天天逛商場可是只逛不買。這種情形現在表面上扭轉成中國人到海外瘋狂購物了,但要注意的是“瘋狂”背后是大多數人抱著這輩子就出一次國可勁兒花的心態造成的。
中國人的守財還體現在居民儲蓄率上,美國居民存款率很低,但中國居民儲蓄率雄踞全球首位,創下兩個“最”,第一個“最”是全球儲蓄金額最高,第二個“最”是人均儲蓄金額最高。原因在于購房、教育、醫療等預防性儲蓄行為的普遍,這個涉及到社會保障體系不過多闡述。總而言之,過去中國人習慣存錢的原因在于以備將來不時之需,而現在這種心態發生了變化。
雖然儲蓄利息很低,但中國人骨子里相信“錢生錢”的道理,相信“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這種從結果推導出原因的社會規則,錢存在銀行里幾年之后不升值反因物價上漲而貶值,結果富人通過銀行貸款輾轉騰挪愈發富裕。所以對于大多數中國人而言,“錢能生錢”的認知已經根深蒂固,促使國人對待金錢的觀念發生轉變,開始轉向將閑置資金投向股市或者理財產品。
互聯網抹平信息鴻溝 讓社會大眾能接觸理財
互聯網解決的最大問題就是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過去投資理財是有錢人的游戲,并不屬于社會大多數。原因一方面在于閑置資金的短缺,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對投資理財的接觸較少認知不足,亦即信息不對稱。而互聯網金融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局面。
過去,徘徊在投資理財門外的人在自我理解中認為理財是有一定門檻的,是需要一定的資金儲備的,但是互聯網金融產品直接將投資門檻拉低為0,改變了這一錯誤認知。過去,人們認為投資理財是要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的(事實上的確很重要),但互聯網金融產品傻瓜式操作直接將操作門檻降低為0,再次打破人們固有認知。
另外,互聯網金融產品對投資渠道的拓展也是中國人將錢從儲蓄賬戶中拿出來投向理財產品的重要原因所在。過去,中國人有錢,但是投資無門,股市風險大,基金黑幕多,房產投資又有諸多條件限制,若非如此中國大媽也不會一窩蜂地搶購黃金。現在眾多理財產品一涌而出,自然吸引國人蜂擁而至。
在互聯網環境下成長起來的80、90后,對于互聯網金融有著更強的接受程度,堪稱線上理財的主力軍。互聯網讓我們可以簡單又好玩的賺錢省錢,當互聯網一代人手中掌握著更多的可投資資產后,互聯網投資自然也就更加廣受歡迎了。
內心的不安全感與投機心理
中國人突然熱衷投資理財,從心理上看原因來自兩個方面的不安全感,一方面是對未來的不安全感,考慮到潛在的教育、醫療等開銷不得不提前做出打算,但因短時間內無法賺取巨額財富,只得抱著投機心理將錢投向股市或者理財產品上。
不安全感的另一方面則是對“錢攥在自己手里是否明智”的不安全感,這牽扯到房價、物價等各個方面,許多人開始盤算,假如現在不把錢用作買房等投資,幾年之后房價和物價大漲,而我的錢還是那么多,相比之下反而貶值了,實在不明智。所以許多人開始思考這個問題,“錢到底應該攥在自己手里還是拿去投資?”
以上三個原因大概就是中國人突然熱衷理財的主要原因,但也正是國人對理財的趨之若鶩也讓許多不法分子趁虛而入,抓住投資者急功近利的心態以投資理財為名行非法集資之實,過去的2015年各類金融詐騙手段已經讓我們領教其可怕之處,但是正如那句調侃“傻子太多,騙子明顯不夠用了”,隨著各種新型詐騙手段的出現,許多人還是防不勝防落入圈套。
中國人的腰包鼓了,但對待投資理財顯然還是個新手,缺乏專業知識和風險認知。或許投資理財產品的用戶們應該在腦門上貼個紙條:新手上路,請多關照。
理財新手碰到理財新品,那更是需要雙方的互相了解和磨合。特別是手握著真金白銀的投資人,如果不能充分了解投資產品的風險所在,必然會要吃虧“交學費”。
新聞 / News
我們了解大中小型企業的生意模式,需求,我們倡導讓客戶感知產品的應用體驗價值,而不僅是產品的功能